泰国参议院委员会近期发布了《平台经济法》的草案,该法案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对外国电商平台的监管力度,同时确保本土企业的权益不受侵害。草案规定,在泰国开展业务的外国电商平台必须将线上和线下业务各自设立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并且需分别提交各自的财务报表。该规定的设立是为了应对外资平台利用“数据黑箱”手段逃避监管的现象,与泰国先前要求外资电商平台在泰国设立本地注册办事处的政策相呼应,从而增强监管的力度。根据相关数据,泰国的电商市场规模已达到1.8万亿泰铢(约合500亿美元),其中国外商品占比超过一半,特别是来自中国的低价商品,通过“灰色清关”途径大量流入。在2024年,泰国海关在12,145起进口违规事件中,发现中国商品所占比例高达63%,这些商品涵盖了假冒化妆品、不符合标准的电子产品以及逃税商品。这一现象使得本土品牌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同时也导致了税收的大量流失。值得注意的是,泰国采取的监管措施并非个例。近期,越南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纷纷加强对外资电商的管控力度,这一现象凸显了新兴市场在“保护主义”和“数字化主权”双重动因下的政策走向。在这样的新规背景下,我国企业传统的“铺货模式”遭遇了考验,实现合规与本土化转型变得至关重要:头部企业正通过建立海外仓储和本地化运营团队来构筑竞争壁垒。以SHEIN为例,该公司在泰国设立了区域设计中心,致力于开发符合东南亚市场风格的产品线。中小卖家应当调整经营方向,专注于垂直细分领域,例如泰国寺庙文化创意产品、个性化旅游用品等,通过提供独特的服务来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泰国《平台经济法》草案的推进,预示着东南亚电商监管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企业必须迅速调整经营策略,以便更好地应对政策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