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尤其在餐饮业——其现状表现为:我个人的生存与否并不重要,我所期望的是你尽快倒闭。
在吉隆坡的昨日,我遇到了来自四川的两名友人,她们计划对马来西亚的餐饮业进行一番调研。于是,我询问了她们在国内的近况。
她在那片区域开了8家袁记云饺店,结果全部失利。另一位朋友提及,她经营的3家瑞幸咖啡店,虽店铺面积仅80平方米,但每家店的投资成本在60至80万元之间。选址相当出色,商场中有人脉资源,地段优越,然而依旧未能成功。究其原因,国内餐饮业竞争激烈,商家们你争我斗,价格战使得利润空间几乎消失,即便竞争对手倒下,自己也无法独善其身。陷入恶性循环,劣币驱逐良币。
于是众人纷纷有了外出闯荡、寻求新机遇的念头,然而这并非易事,其中的复杂性和技巧同样不少。近期我撰写了一篇相关文章,大家不妨一阅。
瑞幸咖啡近期已踏入马来西亚市场,更是将经营权利交予当地企业,双方签订了竞业协议,承诺将开设数百间分店。截至目前,已开设的店铺数量有限,生意状况尚可。
即便你在国内享有盛誉,一旦走出国门,普通民众未必能认出你。因此,我们仍需深入研究市场动向,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见,切勿盲目行动,以免在曙光到来之前就倒下。
即便你在中国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亦或是你在马来西亚从事餐饮事业已有十年光景,也不敢断言自己在这条出海的道路上稳操胜券。因为市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曾经,你可能生意兴隆,赚得盆满钵满,然而时至今日,情况已大不相同。你能否继续盈利,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以我的一位友人为例,她已在马来西亚生活了超过十年,并且已在此地成婚。她涉猎了几乎所有中国人在海外普遍从事的商业活动。
起初在马来西亚经营高仿服装生意,继而转向燕窝行业,随后随着川菜和湘菜的流行,又转行投身餐饮行业,开启了长达十年的餐饮生涯。之后,又涉足甜品店领域,精心挑选了绝佳的商场位置。在餐饮领域,陆续开设了8家火锅店和14家米线店,成功跻身马来西亚餐饮业的领军地位。
在过去的十年餐饮生涯中,我历经了十几家店铺的起伏,投入了数百万的真金白银,换来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最近,我又将两家店铺以极低的价格转让出去。
我询问她是否感到心痛,她作出这个决定时态度坚定,表示该断则断。她的丈夫也曾劝她,既然现在还能赚些钱,为何还要放弃,但她凭借对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多年的直觉,决定进行调整。目前情况尚可,但未来可能面临不少难题。
总之,碰到有盈利潜力的项目就要迅速行动,否则红利期可能已经溜走。别寄希望于单打独斗就能一劳永逸地赚大钱,就算尝试多个项目,也别幻想能长久地从中获利。只要能赚到三个月到两年的收入,就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餐饮业在马来西亚过去几年可谓是黄金时期,那时从业者稀少,消费者可选余地有限。然而,随着店铺数量激增,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导致客源被分散。
白哥,我自身也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去年餐饮业出海的势头正盛,充满生机,但今年似乎活力有所减弱。尽管一切该来的都来了,如同洪水般汹涌而来,市场运作的规律是二八法则,必然有一部分人能够盈利,而大多数人的结果可能是亏损。那么,这个行业是否还能继续进行下去呢?
挣钱实属不易,你或许需低价出售商品,让人以极低的价格获得愉悦,又或者成为知名品牌,争夺市场份额,亦或是效仿我那位朋友,索性来个彻底转变,投身于充满生活气息的美食城,那其中的人间烟火气息,最能慰藉普通人的心灵。
近期,许多朋友向我咨询,表达出想要出海探索的愿望。他们中许多人思考问题的方法依旧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分析问题的视角相对单一。这种现象很自然,我刚开始出海时,亦是如此,对许多事情一无所知。有些经验确实需要时间的检验。若停留时间不足,经历的挑战不够,便难以找到提升的途径,从而难以取得成功。
就我个人观察,近期有不少中国企业家首次前来调研,他们普遍对市场充满热情,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显得异常激动,缺乏应有的冷静。
我能够感同身受他们的心境,同时认为他们过于急切,似乎是被国内不良的商业环境所迷惑,头脑变得不清醒。换句话说,他们是被压迫得害怕了,一旦发现一线生机,就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拼命地想要把握住。
意图给他们浇一瓢冷水以降降温,然而出海无疑是未来的趋势,马来西亚今年受政策影响,实行了免签政策,加之地理位置靠近我国,从整体文化及中文普及程度来看,无疑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我视其为“红利期”,在这个阶段自然更容易赚取财富。然而,要准确判断并把握红利期,却需要一定的能力与勇气。我性格较为谨慎,往往倾向于选择“次红利期”。在这个阶段,已经有先行者尝到了丰厚的红利,且已经有人趟过了所有的风险,而大多数民众还在观望,竞争阶段尚未真正开启。这便是一个相对稳妥、易于盈利的黄金时期。
我在马来西亚停留的时间已超过一年,期间,我每天都体验着不同的情感和经历。
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日益增长的敬畏之情,伴随着机遇而来的是风险,许多风险对于未曾经历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认识。
你可以借鉴长辈或祖辈的视角,审视这个市场以及整个的商业环境,这样你就能大致领悟其中的道理了。
近期,咨询我关于出海业务的人日益增多,尤其是关于马来西亚及东南亚的相关问题,我往往难以给出直接答复。最有效的做法是,亲自踏足实地,亲身经历一番,切勿仅凭中国视角去构想全球,而应从全球视野来审视中国。
风险伴随机遇,亦如此。没有一劳永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