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斯年事已高,却依然坚持不懈地翻阅商品标签,将寻找“美国制造”的产品当作了一种个人兴趣。

因此,她设立了一个名为“乐享国产”的社群,致力于协助成员寻找各式各样的国内产品,包括拖把、铝制锅具乃至仿真花卉,种类繁多。自今年起,该社群的规模迅速扩大,成员数量已经增长了一倍,达到了大约2000人。

面对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关税上涨和推动制造业回归的政策,”美国制造”的搜索量迅速上升。众多消费者纷纷产生疑问:他们所购买的商品产地究竟在哪里?

数据证实了这一现象:以寻找“仅限美国生产商品”为目标的搜索量同比大幅上升220%。特别是针对“美国国旗图案的美国制造商品”等特定类别的搜索词汇,其增长更是高达250%,热度极高。

“美国制造”已然成为吸引关注的秘诀,然而,这股热潮或许并不能让商家获得如预期那般丰厚的回报。

兴趣并非总与购买欲望划等号,业内人士指出,我们尚需更多时间来审视,这股热潮究竟是短暂的闪现,抑或将成为持久的潮流。

一、“美国制造”占据C位

数据表明,在亚马逊平台上,“美国制造”相关关键词的搜索热度不断上升。在过去的30天里,搜索量已从2.6万次猛增至12.6万次,增幅高达近五倍。

在流量激增的时刻,商家们竞相将“美国制造”的字样置于商品链接的显眼地带。过去,此类标识或许被置于第四、第五张产品图片之中,甚至完全不见踪影。而现在,为了精确吸引那些怀有爱国情怀的消费者,商家们毫不犹豫地将它置于第一或第二张图片的显眼位置。

麦金托什所售的手机支架源自底特律制造。近期,他在亚马逊的详情页进行了更新,主图上特别强调了“美国制造”的概念,并附上了“无关税”的标识。此外,他还打算增加对搜索引擎优化(SEO)的投入,将“美国制造”作为关键词进行重点推广。

并非仅此一例,还有另一位来自美国本土的商家也公开表示,近期他们的产品销量呈现出回升的趋势,这一现象主要归功于消费者对其产品产地的认知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昔日,采用标注“美国制造”的营销手段并未取得理想效果,然而如今,这一做法却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然而,资深电商领域的专家指出,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营销手段的一种体现,而非供应链结构的根本性变革。“与其将其解读为爱国情绪的广泛传播,不如将其视为一场关于关键词的激烈争夺。那些在产品名称中率先融入‘美国制造’字样的品牌,正受到算法的特别偏爱——即便他们的生产流程并未发生任何改变。”

越来越多的商家纷纷投身于这场以“美国制造”为主题的竞争之中。根据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1万件亚马逊商品贴上了这一标识,预计其带来的销售额将高达51亿美元。

流量的大幅提升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促使我们着手与客户展开测试。此举意味着,公司正着手进行针对“美国制造”的营销试验——之前,由于效果不佳,公司有意避开这一词汇。这一决策的部分原因在于,亚马逊的消费者普遍更倾向于关注价格,而非产品的产地。

二、口头支持

消费者对“美国制造”产品的关注度显著上升,这一现象无疑反映出他们对这类商品的强烈兴趣。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兴趣似乎并未普遍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

创始人直言不讳地强调:“大多数人仅仅是出于好奇,想要一睹究竟哪些商品才是真正的美国制造,而非真正有购买意愿。”他分析认为,那些购买“美国制造”产品的消费者群体并不会进一步增加,至少在目前看来,并未观察到这种增长势头。

价格问题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挑战。根据5月份针对大约1000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承认,他们有时会故意选择购买国产品牌,然而,当商品价格上升超过15%时,只有11%的人愿意接受这样的涨幅。

真实的一次测试使得这一结论显得格外令人震惊。位于美国本土的淋浴喷头经销商范米尔,在得知消费者愿意为“美国制造”这一标识支付更高的费用后,便决定开展一项实验,以检验消费者是否真的如他们所声称的那样,言行一致。

他的测试过程既简洁又明了:他在同一平台上展示了两款外观和功能都一模一样的商品,它们之间唯一的差异仅在于产地和售价——其中一款标注为“中国制造”,售价为129美元;而另一款则标注为“美国制造”,售价却高达239美元。

短短数日,该网站的访问量便突破了25000人次。范米尔成功售出了584个淋浴喷头,全部为中国制造。尽管有24位访客曾将“美国制造”型号放入购物车,但最终并未有人完成交易。

范米尔不禁既感惊讶又觉在意料之中,他直言不讳地说:“我早有预料,价格更低的国产版本将会脱颖而出,然而,我未曾想到,差距竟然会如此之大。我们竟然一个‘美国制造’的版本都没有卖出。”

他进一步解释说,这并非消费者的责任。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广泛存在,如汽油、食品杂货、房贷等,对于很多人来说,支持美国制造业成了一种他们负担不起的奢侈选择,即便他们愿意这样做。

尽管本次实验仅为一例,并且两款产品的价格差异显著,无法全面反映整个市场状况,然而它明确地表明:低成本仍旧是关键因素,“美国制造”的吸引力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强烈。

先前的调查结果亦证实了这一现象:在商品价格因关税上涨而成本增加的情况下,有33%的消费者转而选择了价格更低的品牌,34%的人削减了购买数量,而仅有10%的人表示他们愿意承受价格上涨。

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尽管关税的增加使得价格有所上升,但我国商品凭借其稳固的价格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中依然保持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曾有所分析指出,诸如Temu之类的平台,其销售的商品价格仅相当于亚马逊同类商品的三分之一。即便是在关税抵消效应的影响下,商品价格上调了一倍以上,众多产品仍有可能比亚马逊的商品价格更低。

三、空中楼阁

关于“美国制造”的议题引发了极高的关注,然而,要将制造业大规模迁回美国,几乎是一项难以达成的挑战。

美国的制造成本显著超过我国。以运动鞋产业为例,依据鞋匠学院提供的数据,我国生产一双运动鞋的平均成本约为15美元,相较之下,美国的生产成本则在35至45美元之间。因此,美国生产的运动鞋必须大幅提高售价,才能勉强保证盈利。

范米尔的实践经历同样证实了这一难题。为了在美国制造淋浴喷头,他不得不寻找四至六家独立供应商,每家供应商负责生产流程中的特定环节,这一举措使得其生产成本急剧上升至原来的三倍——甚至超过了支付145%关税的费用。

这种成本差异主要来自于工资水平较高、监管标准更为严格以及美国的生产规模较小。具体来看,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工厂工人的平均时薪在12至16美元之间,而中国工人的时薪大约在3至4美元,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时薪则大致在1.5至3美元。

《华尔街日报》指出,即便美国实施自动化策略,其成本与收益的比也远远不如东南亚的劳动力成本效益。

无法将生产迁回美国进行,现有的设施根本无法满足所需条件,范米尔虽然赞同恢复国内制造业,但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当消费者真正看到产品的实际价格标签时,绝大多数人实际上并不愿意为此支付额外的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真正追求并非局限于轻工业领域,他的意图是抢占科技、军工等行业的高地。

5月25日,特朗普曾明确表示:“我们不会涉足运动鞋和T恤的生产,而是致力于芯片、坦克和军舰的制造。”在此之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坦率地指出,“纺织业已经成为历史。”根据美国服装与鞋类协会提供的数据,高达97%的服装和鞋类产品都是依赖进口的。

在重重障碍的限制下,设立美国工厂似乎可以绕过关税壁垒,同时有望获取“美国制造”带来的潜在流量收益,但实际上这却是一场风险极高、收益微薄的赌博。随着制造成本持续攀升且难以降低,所谓的“制造业回归”不过是政客们口中的虚幻幻影。